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法院文物会说话│一顶84式法官棉帽

发布时间:2023-12-19 10:59:12


【编者按】
  每一件文物都记录着一段历史。在新中国法治建设中,人民法院肩负着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而我们陆续向大家介绍的这些法院文物,正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见证者,让我们跟随它的主人,开启那段尘封的历史,一同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是一顶84式法官棉帽,它的主人是原阳县法院原副院长石文学同志。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3年,人民法院没有统一制服,直到1984年,全国法院才实行了统一制服。这顶棉帽,也正是法院统一制服的标志。

  石文学同志1945年出生,1963年12月参军入伍,曾先后在安阳军分区、河南省军区、武汉大军区服役。1978年转业到原阳县公安局工作,1987年到原阳县法院任副院长,主管民事审判工作,直到2006年光荣退休。

  石文学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1998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1999年12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官模范”称号,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尉建行、罗干、最高法院院长肖扬的接见。

  在法院工作的20年里,石文学被群众亲切的称为“老石”,而县里领导还给他“封”了一个“灭火队长”的称号,这是怎么回事呢?

  1998年5月,齐街乡某村与乡政府发生了土地争议,这是在省信访局挂了号的案件,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在那几个月没有解决问题。县委派石文学带工作队进驻解决。入村后他吃住在村,召开党员会、干部会、群众代表会、信访人员代表会,讲法律,讲政策,征求意见,不回避矛盾,勇于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敢于接触上访的带头人,仅七天时间就使乡、村、组依照相关法律达成协议,对200亩土地实行了三级承包,解决了这个老大难。后来,他又带队进驻齐街乡另外几个村子,20天时间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多起土地承包遗留问题。1996年,路寨乡王村137户农民因购买某种子公司的假玉米种,致使420亩玉子基本绝收,农民多次要求种子公司赔偿,种子公司均予以拒绝,农民多次到县、市上访,前后历时两年多都没有解决问题,1998年立案后,石文学担任审判长,在25天内审结,并顺利执行到位,使这起闹腾两年多,各级领导非常头痛的纠纷得到了解决。王村群众对他说:老石,今后有了纠纷,我们不靠人多靠证据,不靠上访靠法律!

  这是老百姓第一次喊他“老石”,而不是“石院长”,之后他还先后参与解决多起影响较大的土地纠纷案件,而“老石”这个称呼也在老百姓中传开了。有关县领导对他善于平息化解矛盾也充分肯定,戏称他是“灭火队长”。

  光荣退休后,石文学仍然活跃在矛盾调处一线,参与各类纠纷化解,为人民陪审员授课,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发挥着一名老党员的余热。

  当石文学听说县法院正在征集历史文献和实物时,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把陪伴自己多年的这顶棉帽送到法院,他深情的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由落后贫困到奔向小康,也见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社会的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县法院近年来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希望现在或者将来的同志看到这顶帽子,还能想到我们这些老家伙,曾经也和他们一样,为了党的审判事业,为了原阳法院的发展,贡献过青春和汗水。

责任编辑:机关党委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814385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