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块钱折腾几个月,终于了结了,谢谢法官!”拿到赔偿款时,原告李某长舒一口气。这起标的仅360元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背后是办案法官化解“赌气式纠纷”的智慧与温度。
案情•倒叙
四个月前,被告王某驾驶两轮电动车转弯时,与同样骑行两轮电动车的李某车辆碰撞,交警判定王某全责。李某修车花费360元,本是清晰的赔偿责任,却因一次沟通崩盘:王某质疑“小刮蹭要360元是讹人”,撂下“有本事去法院告”;李某则因对方态度愤怒,“不是钱的事,是要讨公道”,一纸诉状将纠纷推向原阳县法院。
司法•镜头
案件分到刘春玲法官手中,看着卷宗“哭笑不得”——纠纷核心不是360元,而是双方赌的“一口气”。第一次沟通,刘春玲法官特意绕开赔偿金额,让两人尽情“倒苦水”:王某抱怨“全责认,但原告太强硬,不像解决问题”;李某吐槽“撞了人还理直气壮,必须讨说法”。等情绪宣泄完毕,刘春玲才“打圆场”:“360元事小,为气僵着不值!被告,责任清晰、证据确凿,该赔的钱跑不了;原告,他不是不赔,是面子上下不来,大家各退一步?”
后续两天,刘春玲法官持续“磨嘴皮”,分别给双方释法、劝和。王某逐渐理解修车成本,李某也明白对方并非恶意拖欠。当被告松口“愿意来法院赔钱”,刘春玲趁热打铁组织调解,指着协议里“赔偿360元当场履行”条款笑道:“转完钱,这事彻底翻篇,以后想起这场‘折腾’,也能笑说‘当时太较劲’!” 王某当场转账,两人离开时虽没交流,但紧绷的神情已松弛——360元的“赌气局”,终于在法官调解下“小事化了”。
刘春玲法官手记
每次处理这类小标的纠纷,我都在想,基层法官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给群众“解气”“说理”。就像这360元的案子,当事人争的从来不是钱,而是心里那股“不忿”。我们多一分耐心倾听,多一句换位思考的劝解,让法律既有规则的刚性,也有化解矛盾的柔性,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毕竟,群众在每一个小案件里感受到的公平与温暖,才是司法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