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阳县法院特邀调解员赵海玲成功啃下一块“硬骨头”——化解一起横跨十年、账目如同“一笔糊涂账”的货款纠纷,为优化营商环境写下生动注脚。
十年旧账,证据模糊起纷争
时间拨回2015年,被告杨某因工程急需钢材,与郑州市某彩钢瓦经营部(经营者徐某)开启合作。钢材一批批交付,可货款支付却始终“差口气”。2025年,原告忍无可忍,手持10年前的销货清单诉至法院,要求被告结清剩余21650元货款。
谁料,这场追债开局就陷入僵局——原告徐某提交的销货清单,部分是模糊不清的复印联,关键账目数字像蒙了层雾。被告杨某一口咬定:“这清单看不清,好多交易我不认!”证据存疑、金额争议,案件瞬间僵持,仿佛十年前的交易细节,要随着纸张褪色彻底消失。
主动破冰,对账现场“交锋”
考虑到原、被告都在郑州做生意,电话里各说各理根本没用。特邀调解员赵海玲当机立断:“面对面谈!”她连做几天思想工作,终于把双方拽到调解室。
调解室里,气氛瞬间紧张——原告徐某拿着泛黄清单,一笔一划强调“这就是你签字的货”;被告杨某拍桌反驳“这么模糊,谁知道是不是我签的,说不定你们改过!”赵海玲先稳住阵脚,从第一笔交易开始“剥洋葱”:“2015年3月那批钢材,你说要10吨,清单上写的9吨,到底咋回事?”原告急着解释“运输损耗”,被告却质疑“故意少发”,你来我往,像把十年前的矛盾重新撕开。
面对复印联上看不清的数字,赵海玲开启“放大镜”模式,举着清单对着光反复看,甚至联系当年物流查证。一笔笔对账时,她发现双方对“2016年2月那笔3000元货款”各执一词:原告说“没付”,被告坚称“现金给了”。赵海玲立刻追问“谁见证?有没有收据?”被告语塞,原告也紧张起来,这场“交锋”,让模糊账目逐渐显形。
情理交融,化解十年心结
账越对越细,赵海玲却没急着下结论,转而打起“感情牌”:“大家都是做生意的,原告追款追了十年,路费、精力搭进去多少?被告要是信誉坏了,以后谁还敢合作?”这话像把钥匙,打开僵持的门——原告叹气:“不是非要逼他,就是想要个说法”;被告也松口:“我也不是赖账,就是这些清单太糊涂”。
终于,在法理与情理的交织下,双方各让一步:确认尚欠货款20000元。为表诚意,被告当场扫码支付部分货款,剩余款项分3期在10月前付清。十年积怨,就此破冰,调解室里的火药味,换成了握手时的一声叹息。
这场调解,像给十年旧账“重启系统”,赵海玲用耐心当“硬盘”,存下了模糊证据里的真相;用情理当“补丁”,补上了商业合作的信任裂缝。它不仅帮原告拿到货款,更给当地营商环境递了一颗“定心丸”——就算交易有纠纷,只要有人肯较真、肯讲理,公平不会被时间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