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执闹成伤人案,刑事调解帮解困 发布时间:2025-09-29 09:09:51
一次分手,成了执念的开端;
一场追问,成了伤害的引线;
一回失控,让两个家庭坠入深渊。
冲动酿祸 矛盾升级
2023年3月6日深夜,原阳县某街的路灯忽明忽暗。刚结束工作的王某裹紧外套往家走,身后一辆车却像甩不掉的影子,引擎声在寂静的街道里格外刺耳。
“你妹妹到底在哪?”车窗降下,李某的声音带着歇斯底里的偏执。王某攥紧包带没回头——她早受够了这种纠缠,自从妹妹和李某分手,这个男人就把所有怨气撒在自己身上。可没等她走出几步,车辆的撞击突然传来,身体重重摔在地上的瞬间,王某只听见骨头传来的脆响,以及李某疯狂的嘶吼。
情断后,执念成魔
两年前,李某和王某的妹妹在一家餐饮店相识,热恋时的甜蜜有多浓,分手时的拉扯就有多痛。2022年底,王某妹妹决心斩断这段感情,拉黑了所有联系方式,却没料到李某的执念会发酵成疯狂。他找不到王某的妹妹,便把王某当成了“突破口”,一次次上门堵截、电话骚扰,直到那个深夜,理智彻底被怒火吞噬。
王某躺在病床上,左腿打着厚厚的石膏,诊断书上“轻伤一级、多处轻伤二级”的字样,成了她往后日子里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李某虽留在现场没逃,却在面对赔偿与道歉时,始终带着抵触——这场因情而起的伤害,刚开了头就陷入了僵局。
法不容情,亦存温度
2025年夏天,案卷终于送到了原阳法院刑庭法官贾岚的桌上。她翻看着卷宗,目光停在王某的住院病历和李某的陈述上——一个是被伤害的无辜者,一个是被执念冲昏头的犯错者,若只靠判决,或许能了案,却解不开心里的结。
可调解谈何容易?这起案子在公安、检察院阶段都没能成功化解,双方积怨已深。贾岚法官试着开展调解,却也陷入瓶颈。贾岚当即决定,一边按法律程序推进审判,向李某讲清故意伤害罪的量刑后果,让他明白冲动的代价;一边向院里经验最丰富的司法调解中心负责人毛东亮请教,希望能出面帮忙调解。
“毛主任,你看这赔偿金额和伤者的实际损失差距太大,怎么谈?”贾岚法官的困惑,被毛东亮的一句话点醒:“谈赔偿先谈态度,让犯错的人明白,弥补不是交易,是赎罪。”
毛东亮第一次见王某时,她还没好利索,说起那段经历时声音发颤:“我到现在走夜路都怕,他凭什么毁了我的生活?”毛东亮没有急于谈钱,而是先听她把委屈说完,再缓缓道:“伤害已经造成,但咱们得为未来打算,让他的错误有个交代。”
另一边,贾岚则在庭审前找李某深谈了一次:“你以为是在找王某妹妹要说法,可你撞的是无辜的王某,她的疼痛、恐惧,你能体会吗?法律不会放过任何伤害,但主动弥补,才能少一点遗憾。”
两面锦旗,一场救赎
2025年9月19日,调解室里终于有了转机。李某家属凑齐了赔偿款,李某也对王某表示了道歉,王某在调解协议上签下了名字。
拿到判决书后,王某特意定制了两面锦旗送到法院——“德能兼备伸正义,尽心尽职解民忧”送给贾岚法官,“倾心调解化纠纷,秉公执法暖人心”致谢毛东亮主任。而李某在接到“有期徒刑八个月”的判决时,也红了眼——他终于明白,当初那一瞬间的冲动,换来的是自己的牢狱之灾,和两个家庭的破碎。
这起案子,从来不是“谁对谁错”那么简单。它藏着一个最直白的道理:感情里的分合本是常态,执念不该变成伤害的借口;遇到矛盾时的冲动,只会让自己和别人都坠入深渊。
法律有威严,会对每一次伤害做出评判;但法律也有温度,愿意给知错能改的人弥补的机会。可最好的结局,从来不是事后的弥补,而是最初就守住底线——别让爱意变成恨意,别让冲动毁掉人生。
这起案子落幕了,但它该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心里的“执念”,也提醒着我们:学会放手,懂得克制,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好的保护。
责任编辑:宣传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