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读书的“装备”

  发布时间:2012-07-17 16:30:19


    读书虽然是一种能够跨越古今之隔、地域之遥、男女之别进行精神交流的活动,床上、马上甚至厕上均可为之,但一个惬意的书房恐怕还是要比满地蟑螂的牢房要好一些。王安石先生因为“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还被苏洵老夫子大骂为“不近人情”的“大奸慝”;陆游同志读书时,还不忘“焚香”,这样做是出于当时风尚还是驱赶蚊蝇,恕笔者无知,不敢揣测。但可见历来的文人对读书环境、“装备”还是颇为在意的。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读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必须有配套的工具、环境和对象,这观点应该是马克思也会点头同意的。读书分有阶段,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装备”要求。

    读书的初期阶段应该是解救精神饥荒中的濒死之人,此时人的精神干枯,能随便抓本有趣的书看看,那怕是躲在粪池边都大快朵颐。所以这时的“装备”要求最低,有一本适合的书就行。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历史上的不正常时期,此时的社会要么在“焚书坑儒”、要么在大兴“文字狱”、要么在搞什么“大革命”,人心惶惶,思想禁锢,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只能“雪夜闭门读禁书”了。

    读书中期阶段应该是功利性的读书,对书本身或许并不是由衷地热爱,而更看重它带来的近期或远期的收益,诚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由于人在这个时候读书是抱有强烈的功利追求,那么读书的硬件“装备”要求也可以低一些,即使在夜间,一盏油灯足矣。史上据说有些家境贫寒、买不起油灯的猛人,凿壁偷光,囊萤照明。相反,软件的“装备”要求很高,因为凿壁需要冒被邻居控告偷窥的风险,抓萤可能要有跑到坟头上的胆气。体力不支昏昏欲睡时,还要有锥刺股、头悬梁的心理准备。

    最高的一个阶段应该是自觉自娱的读书了。这时的读书,就比较愉快、惬意,是为了精神的享受而展开的,流行的口号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装备”要尽可能地好一点:一间别致的书房,一盏雪亮的台灯,一杯淡淡的香茶,好书百卷扑面而来,那简直是孔夫子也要羡慕到流口水的读书生活了。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81539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