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读书的益处

  发布时间:2012-07-24 09:11:46


    读书一向不能回避功利目的,现今为了学业、职业、专业、事业,都需要一定的读书。但除此之外,读书还具有非功利、超功利的意义,倪思在《书能达人》里就说“书能达人,不必利禄。”那么读书的利禄之外的益处有哪些呢?

    读书有助长见识。获取知识不只是读书这么简单,但读书无疑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知识是十分广博浩瀚的,它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即使博学的苏格拉底也称“最大的知识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作为知识重要载体的书籍,它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美国学者爱默生说“书籍里的道理是高贵的,老一辈的学者汲取了他周围的世界,经过推敲,在心里把它重新整理好,再陈述出来。它进入到他心里的过程是人生,从里面出来的却是真理;进去的时候是短暂的动作,出来的却是不朽的思想;进去的是琐事,出来的却是诗歌。”读书就等于在短促的几十年时间内,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人身上受用。在书的世界里,什么不能给我们呢?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尘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和地狱。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悟空腾空入地。“冬日,当我们坐在路旁烤火时,无须动步,就可以借助书籍,走到天涯海角,或者飞上天国,在那里受到斯宾塞笔下那群美丽仙姑的欢迎,还可以听到弥尔顿笔下那群天使围绕我们高唱乐园赞美诗”。科学、艺术、文学、哲学——总之,人类思想所发掘的一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在书籍的世界里等待我们。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越亲密,他便越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因为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运用着无数古今心灵的眼睛。所以高尔基动情地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读书有助脱俗气。宋代的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句话很形象地揭示了读书和气质修养的关系。人的气质本是天生,很难改变,但通过读书则可以变化气质。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结交贤人,与古人、贤人交游不知不觉受其熏陶,遂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流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而且在谈吐上自然高远不俗。另外,读书还能除去人的骄妄自大之心。正如林语堂所说“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所以读书的另一层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孤陋,不偏执。

    读书有助养心灵。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书籍为我们建立起一座完整的、光怪陆离的思想之宫,它在日常生活中所赋予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我们读书时,有如同最高尚的先哲们携手共游,飞越无数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国土。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会联想到千年前的老杜也为“住房难”而苦恼,不禁淡然一笑,不再为自己是“房奴”而纠结;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内心会涌出克己奉公、奉献社会的热忱。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人生到了一定境界,读书不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815507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