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看电影《袁隆平》有感

  发布时间:2013-04-12 08:50:59


   “袁隆平”这个名字,很早就听说过,对其有一种朦胧的敬佩。但是对于他生平事迹的详细了解,及对其精神品格的拜服,还要源于前几天无意中观看的电影《袁隆平》。

    前几天在PPS上看电影,不经意间点到了《袁隆平》,想到又是“高大全”、“伟光正”中国特色叙事方式,不由的有些不屑。在我的不屑中,袁隆平的故事在银幕上一点一点展开,我的神经也由麻木跟着丝丝绷紧。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莫名的感触中瞬息而逝,如沐春风。意犹未尽,电影已经放完,我对袁隆平的好奇却还没有满足,于是又赶紧找来凤凰卫视以前做的有关袁隆平的访谈节目,仔细的看。其人其事,其伟岸其平凡,影视演绎与现场访谈,给了我很生动的感观,诱发我记下万千感慨的一端。

    袁隆平是有功绩的人,如果靠列举一大串的头衔、获奖来证实这一点,我想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做法。伟人的功绩,岂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内几份小小的荣誉证书和嘉奖状能够评价的?它需要的是历史老人和普罗大众的严正裁判。袁隆平是当代的神农氏,他在杂交水稻上的研究,极大提高了水稻产量,有力地缓解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饥饿问题。“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并肩达尔文、牛顿甚至耶稣、释迦牟尼,永远屹立于影响世界进程的伟人之林。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显然,袁隆平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上者”,他能取得现在的卓越成就,是与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分不开的,并且在很多时候,他是由于在现实中遇到了困境而被迫进行研究学习的。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很明显,袁隆平也不是老子所说的这种意义上的“圣人”,因为在研究杂交水稻时,袁隆平几乎是每天都到稻田里滚打摸爬的,他极其反对闭坐办公室搞研究的“不出户”做法。在杂交水稻的攻关时刻,袁隆平像候鸟一样,不辞辛苦往返于湖南与海南之间,天涯海角,踏破铁鞋。袁隆平是一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个普通的凡人,他的成功之路,向我们再次确证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断。古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时,讲求立德、立言、立功,袁隆平德行彪炳,著作等身,功在千秋,可谓是“三立”伟人矣。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英雄的产生一般都要经历这一规律性的道路,袁隆平也不例外。1958年,大跃进的热潮席卷全国,如火如荼。身为安江农校青年教师的袁隆平,对政治却不怎么感冒,在举国上下都陷入高喊口号、赶超英美、大踏步飙进共产主义的癫狂状态时,袁隆平却保持着一个学者的基本理性,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他独特、富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然而,在“非友即敌”的二元化斗争年代,这种特立独行必然受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打击,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牵连,选择了分手。前途的黯淡,“红袖添香夜读书”爱情梦想的破灭,使袁隆平的处境雪上加霜。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使袁隆平目睹了野有饿殍的人间悲剧,也使他切身体会到饥饿的煎熬。在无数个饥冷难眠的深夜里,袁隆平出户徘徊,仰望灿烂的星空,对康德所深情赞扬的“自然法则及人类内心的崇高道德”都产生过深刻的质疑。然而,悲悯的情怀之下,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油然而生: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最崇高的道德永远都不是粉饰文辞的仁义宣教和卖弄风姿的惺惺作秀,而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普罗众生的悲悯和同情,对人性弱点的体察和谅解。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袁隆平的灵感来源于一次野外考察——在学校实验田里,他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籽的稻穗。如同一颗苹果掉在了牛顿头上一样,这株“鹤立鸡群”的稻穗,打开了袁隆平迈步高产水稻研究的第一扇大门。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就一般人而言,苹果掉在头上只会产生片刻的疼痛,多籽稻穗映入眼帘只会产生刹那的惊喜,而对于牛顿、袁隆平这样的人,则会依据深厚的学识、专业的敏感,将现象的偶然性与规律的必然性进行千丝万缕的遐想。有了遐想,就会有大胆的科学假设;有了科学假设,就有了进行科学求证的对象。当有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科学假设为实验结果所证实,那么,天才的科学家便诞生了。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步步以科学和人本为旨归。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人本目标的实现归根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而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美妙的大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广大百姓有廉价房子居住,吃得起放心的肉,医得起常见的疾病,负担得起子女读书上学的费用。“鳏寡孤独,老有所养”。人本情怀不是高不可攀的圣贤之物,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人皆可以为尧舜”,就看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袁隆平是一个成功的人,是一个好人。像他那样取得巨大的事业成就,全世界能有几个?所以,我们学习袁隆平,想要赶超他,建立他那样的世不二出的功勋,还真有点不靠谱。但是,身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身为法官的我们,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来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是非常可行的。以他的精神为榜样,来提高我们的修养素质,是难能可贵的。古人常讲“以人为镜鉴,可以明得失”,当我们站在袁隆平面前,反照我们自身,可能会发现一些可取之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丑陋与肤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我们在向楷模接近时,不知不觉我们的人格也会散发出德性的光彩。

    袁隆平是一个好人。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是指的他是一个心地慈善的人,具有悲悯情怀的人,谦虚随和的人。而不是说他是个好好先生、乡愿之流。袁隆平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向我们证明,他不是个没有原则、没有立场的老好人。“乡愿,德之贼也”,个性坚强、坚持真理、热爱自由的袁隆平先生,怎么会做毫无原则、圆滑世故的乡愿呢!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先生的好人作风,就要学习他这种决不媚俗、抵制乡愿的精髓,善养胸中浩然正气。

   “人生七十古来稀”,当看到银幕中袁隆平健硕的身躯和敏捷的动作,真不敢相信此时的他已有七十八岁的高龄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岁月似乎并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他仍然“猛志逸四海”,追逐着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新领域。让我们为袁老祝福祝寿!也为美好和谐的生活祈祷!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814659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