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快看,法官叔叔阿姨们又来看咱们了……”
“法官阿姨,你上次带来的书真好看,我从上面学到好多知识。”“法官叔叔,你上次讲的故事我讲给大毛听了,他说我懂得真多,叔叔,长大了我也要当像你一样的法官……”
5月22日上午,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们收到了特殊的儿童节礼物——来自原阳县法院法官和社会人士的爱心捐赠。科普书籍、文具用品、牛奶、饼干、西瓜等分发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兴冲冲地抱着分发到的礼物,争先恐后的向法官报告学习、生活情况,希望法官叔叔、阿姨下次还来学校,讲讲法制故事,说说话,看看他们...这是原阳县法院开展“三留守”专项维权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三留守”群众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简称。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外出打工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近年来,农村中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改善,但普遍缺乏情感关爱,精神生活单调,孤独、偏执、烦躁、冲动、失望、困惑的情绪不时在他们身上闪现。这是一个亟需关怀的特殊群体。今年3月,在省法院发出为“三留守”人群开展专项维权号召后,原阳县法院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立即付诸行动,切实让“三留守”人群沐浴到法制阳光的温暖。
该院组织法官深入乡镇、街道走访调研,在全面掌握辖区“三留守”群众状况的基础上,采取了“立足审判、全力维权,延伸服务、着眼长远”的工作方针,不间断地为辖区“三留守”群众提供义务法律服务和力所能及的生活帮助,同时通过走基层、接地气,法官和辖区群众建立了质朴纯洁的感情,被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为“贴心人”。
绿色通道让“三留守”群众快捷维权
张老太太年过八旬,身体还算硬朗,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多年,自己一人生活,最近因家务琐事与儿子李某及儿媳发生矛盾,于是来到法院要将儿子儿媳告上法庭。在女儿的搀扶下,张老太太一行走进法院立案大厅,迎面窗口上“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案件诉讼绿色通道”一行大字映入眼帘,窗口旁放置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诉讼明白卡,更让张老太太一行看到了希望。一名法官彬彬有礼地接待了张老太太,不仅协助她很快办理了立案手续,还主动提出是否申请缓交诉讼费...
原阳县法院从立案开始,就让“三留守”群众坐上“诉讼直通车”,进入“绿色通道”,确保“三留守”群众方便维权、快捷维权。该院规定,凡是“三留守”群众诉讼,在立案阶段,可以通过“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案件诉讼绿色通道直接办理立案手续,经济困难的“三留守”人员无需提交任何证明均可申请减、缓、免交诉讼费,并简化审批手续,同时加盖“三留守”案件专门印章;在诉讼过程中,对该类案件优先审理,快审、快结,审限均是正常法定审限的二分之一;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人员应当优先执行,通过多种渠道,穷尽一切手段执结案件,对确属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优先申请司法救助。
今年以来,该院共办理“三留守”案件326件,结案率达96%,为“三留守”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同时减缓免交诉讼费5万余元。
注重调解让“三留守”群众解除后顾之忧
丈夫大江在外辛苦打工挣钱,只为家中妻子、儿女生活过的好点,可大江为了节省路费,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回家,忽略了对妻子小娟和两个儿女精神上的关心。每次小娟和孩子们给大江打电话,没说几分钟,大江都说电话费太贵,匆忙结束通话。小娟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农忙时,大江也不回来,家里家外都是小娟一人操持。繁重的劳动、单调的生活让小娟感到十分苦闷。一气之下,小娟到原阳县法院起诉要求离婚。承办法官了解情况后,将大江、小娟叫到一起,一方面指出大江作为丈夫、父亲的失职,另一方面劝导小娟体谅丈夫打工养家的良苦用心,解开了两个人的心结,最终两人相互体谅,携手而归。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因两地分居引起的感情问题也日益凸显。原阳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中,坚持以调解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化解双方矛盾,弥合裂痕,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在今年审理的59起涉及“三留守”群众离婚案件中,调解和好并撤诉的占65%。
巡回审判为“三留守”群众减轻诉累
5月8日上午,原阳县福宁集镇东寨村村委会大院里人头攒动,数百名群众把小院子挤得水泄不通。这里正在审理一起发生在该村的赡养案件。原告杨老太太年过七旬,膝下有1个儿子、5个女儿,老伴儿早年过世,因为人均耕地少,儿子儿媳外出打工。近几年杨老太太患病以后,情绪不好再加上儿媳性格要强,婆媳关系也紧张起来,杨老太太一气之下将儿子儿媳告上了法庭。考虑到原告年岁已大,受理该案的原阳县法院师寨人民法庭法官们决定把庭审放在村里进行。通过审理,最终儿媳主动要求履行赡养义务,对杨老太太提出的条件均表示同意,该案当庭调解结案。
让“三留守”群众感受到人民法院的人文关怀,通过司法活动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是原阳县法院在“三留守”群众专项维权活动中的重要举措。该院要求,对涉及“三留守”群众的赡养、抚养、邻里纠纷等案件,尽可能实行巡回审理,把庭审开在乡间地头,农家村社,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打官司,减少来往奔波之苦,同时又能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延伸服务为“三留守”群众送去人文关怀
在原阳法院立案大厅和机关院内墙上,两个“留守儿童捐款箱”特别醒目,后面宣传版面里留守儿童那双渴望的眼睛打动了前来打官司的当事人李亮,他顺手把20元钱投到捐款箱里,并对办案法官说:“看到法院设立这样的捐款箱,使我不由的就想帮助这些孩子们。”
原阳县法院在立足审判,切实维护“三留守”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延伸服务,为“三留守”群众送去人文关怀。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80%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该院与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慰问、为学生上法制课,与孩子们谈心聊家常。今年4月以来,得知该校情况的新乡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袁荷刚也两次来到学校,送去了市中院法官们的关怀和问候。
为了把帮扶慰问长期开展下去,原阳法院还制定了爱心捐助制度,设立两个永久捐款箱,规定每年6月、12月各开箱一次,将捐款作为奖学金送到成绩优异但是经济困难的留守学生手中。这项制度不仅方便了法官们奉献爱心,同时也为社会各界群众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搭建了平台。此外,该院还派出法官深入社区慰问空巢老人,组织青年法官志愿者到“三留守”群众家中访寒问暖,力争让留守群众切身体会到法院的人文关怀。
开展关爱“三留守”群众活动没有止境,但原阳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化冰却很有信心,他对记者表示,为“三留守”群众更好地提供司法服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三留守”专项维权活动不仅要长期开展下去,而且还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新途径,推出新举措,让每个“留守”群众都能沐浴到法制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