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学,男,1945年12月12日出生,汉族,大专文化,河南省原阳县城关镇北街人,中共党员,曾任原阳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06年退休。
石文学在法院工作期间获得多项荣誉,两次荣立个人一等功,新乡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并先后被授予全省法院“十佳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官模范”等称号,受到过尉建行、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肖扬亲切接见。
(国庆节期间,本院邀请石文学同志来到曾经工作多年的原阳县法院,专程对这位法院的老模范进行了采访。)
工作人员:您好,听说您是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的,您能具体谈谈吗?
石文学:我1969年参军,曾先后在安阳军分区、河南省军区、武汉大军区服役。1978年转业到原阳县公安局工作,1987年到原阳县法院任副院长,主管民事审判工作,直到2006年退休。
工作人员:石文学,您到法院工作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石文学:部队上的生活简单而富有挑战性,在公安局时,我主管刑事侦查工作,面对刑事犯罪,要求全力查明事实,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有时候不免要采取一些诸如躲在床底下、大缸里偷听的措施,别人都很难想象一个副局长竟然会去偷听,但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我不介意去做。来到法院后,面对纷纷扰扰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土地纠纷案件等等,我感到耐心是处理这些案件的前提。当时有三个人民法庭,我每一个法庭都去看看,法院和法庭工作的环境很差,法院是四排瓦房,;法庭没有自己的办公地点,都是向当地村大队借了两件房间,两个在面粉厂,一个连后窗户都没有。面粉厂每天机器轰鸣,人来人往,没有后窗户的房间夏季闷热难当。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法官摇着蒲扇为当事人调解案件,释法说理,解决纠纷。虽然条件很苦,但我们法官心中有党、有法、有群众,任劳任怨的工作着。
工作人员: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苦很累,但您依然获得了很多荣誉,在群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他们都叫您“老石”,这个称呼怎么来的?
石文学:荣誉我不在乎,可老百姓喊我“老石”,我就很高兴,觉得我做法官是成功的,这要从几个案件说起。
1998年5月,齐街乡西川村与乡政府发生了土地争议,这是在省信访局挂了号的案件,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在那几个月没有解决问题。县委派我带工作队入村,入村后我吃住在村,召开党员会、干部会、群众代表会、上访人员代表会,讲法律,讲政策,征求意见,不回避矛盾,勇于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敢于接触上访的带头人,仅七天时间就使乡、村、组依照相关法律达成协议,对200亩土地实行了三级承包,解决了这个老大难;后来,我又带队进住齐街乡东川村,二十天时间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到200亩土地承包的遗留问题。
1998年8月,路寨乡王村137户农民1996年因购买了县种子公司的假玉米种,致使420亩玉子基本绝收,造成损失15万多元,农民多次要求种子公司赔偿,种子公司予以拒绝,农民多次到县、市上访,法院立案后,我担任审判长,在二十五天内审结,并顺利执结该案,使这起闹腾两年多,县、市领导非常头痛的纠纷得到了解决。王村群众对我说:老石,今后有了纠纷,我们不靠人多靠证据,不靠上访靠法律,法院真是依法为人民办事的,我们感谢共产党!
这是老百姓第一次喊我“老石”,而不是“石文学”,之后在我处理了“4.17”事件、孟窑村案件、东圈村与王村的土地纠纷案件等疑难复杂案件后,“老石”这个称呼就在老百姓中传开了,我认为这是老百姓对我作为法官的肯定和认可。
工作人员:我们知道您在“4.17”事件中全身有8处受伤,特别是头部还有两处9厘米的伤口,您当时后悔来法院工作?后悔当一名法官吗?
石文学: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服从当的领导,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让党放心,为党争光。我是一名法官,要敬业爱岗,忠实于法律,实事求是,公正执法,办好每起案件,干好每件事情,以实际行动为国徽和天平增添光彩。我这一生不悔,作为一名法官我自豪。
工作人员:您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您认为现在的法官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法官?
石文学:我认为法官要称职,要得到群众的称赞,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公平公正,是最主要的。作为领导要聚拢人心,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是作为法官,要明确法官的职责,要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判决书是服从法律的而非服从法院。要严格要求自己。
三是制做好裁判书,裁判书体现出法院的执法水平,表现出法院法官的业务水平,表现出司法是否公正。
工作人员:感谢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