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从最高院工作报告读懂“互联网+”思维

  发布时间:2015-03-13 09:07:44


3月1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新鲜出炉,引来各界广泛关注。从报告所反映的去年全国法院各项工作来看,我们能够感受到法院工作正逐渐走出单向灌输、低头办案的传统式工作模式,开始注重运用产品至上、用户体验、资源共享、多项互动、创新推动等互联网理念。可以说,在2014年,法院系统打出了一套漂亮的互联网思维组合拳。

  谈及司法产品,或许有人会将之单纯地界定为法院作出的裁判。其实不然,判决只是法院为社会所提供产品的某种形式的集中表现,人民群众对司法产品满意不满意,的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起起个案判决的结果是否公平正义,但并不能以偏概全。随着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与期待,司法产品实际上贯穿了司法全过程。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法院系统从司法公正、司法公开、司法便民等多方面、各环节践行了产品至上理念,越来越重视群众的用户体验。

  人民群众对司法运行状态的感知,正是司法产品的用户体验。2014年,法院系统加大了对暴力恐怖、腐败、侵害妇女及未成年人权益、暴力伤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污染环境、网络等犯罪的打击力度,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安全”;传递出对冤假错案、司法腐败的零容忍态度,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正义”;通过审理大量民商事、知识产权类案件,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加强了与群众生计息息相关的人身损害、劳动争议、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案件的审判执行力度,让人民群感受到了“实用”;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开通远程视频庭审、接访系统等一系列便民举措,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便捷”;大力推进司法公开,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透明”。

  安全、正义、实用、便捷、透明,正在逐渐成为群众对司法产品的总体体验。

  再者,法院系统通过搭建完善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信息公开平台,既保障当事人可以轻松地查询到案件的进展情况,也将审判执行信息展现在公众面前。司法信息初步实现了全民共享,形成了司法大数据。尤其是对于法律不甚了解的普通公众而言,他们可以通过观摩网上庭审直播了解庭审程序的开展情况,可以通过查询裁判文书信息得出类案的大致审判方向,以指导其今后的诉讼行为,乃至为生活各方面提供指引。而将某些当事人的不诚信信息与相关行政机关、银行、铁路等系统共享,对失信者施加不利影响,更能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的氛围,并能让普通公众在今后的与人交往和交易中看到失信者的差评,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此外,去年全国法院系统全面开通了官方微博,普遍开通了12368服务热线,再加上全面公开各级法院共3281名新闻发言人联系方式、开通“给大法官留言”、院长信息频道等反映问题途径……可以说,法院系统已经实现了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多项互动模式,对于听取民意、征求民智大有裨益。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都需要以创新为驱动。而去年法院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无疑都与创新相关。这不仅体现在全面贯彻了司法公开、无罪推定等先进的司法理念,实现了创新理念驱动,更体现在善于运用互联网科技产品,善于改造现有沟通渠道,如通过打造司法手机APP等平台,让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司法产品,类似的创新可谓不胜枚举。

  正如同所有行业如果汲取了互联网思维将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一样,当司法权行使遇见“互联网+”思维,自然能产生前所未有的公正、公平、为民的正能量,这种改变将是裂变式的,必将对百姓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们期待法院能够在“互联网+”思维这条路上越走越踏实,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平正义的过程中,舒适度得到大幅提高。

责任编辑:王冠朝    

文章出处:法制网    


关闭窗口

您是第 3818253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